《掘地求升》制作人訪談 不斷攀登然后墜落真絕望
- 來源:觸樂
- 作者:liyunfei
- 編輯:liyunfei
《和貝內(nèi)特·福迪一起攻陷難關(guān)》(Getting Over It with Bennett Foddy),如果這個游戲的全稱令你感到陌生,那么或許換種稱呼便能讓你明白我在聊些什么。在《絕地求生》玩家中,它被稱為《掘地求升》;在《DOTA 2》玩家中,它被稱為《罐裝的天才》;而更多時候,它被稱作《猛男爬山》。
《猛男爬山》
玩這個的玩家未必都是“猛男”,但一次次的失敗也足以令人抓狂。歷經(jīng)12個小時的苦戰(zhàn)后,韓國主播Kim Doe操縱的“罐中人”從山頂一躍而下回到原點。由驚愕萬分到傷心欲絕,我截取了Kim Doe表情變化的瞬間,那是一段漫長的內(nèi)心掙扎。
雖然值得同情,但很抱歉的是,《Getting Over It》就是這樣一款游戲:玩家操控罐子里的這個半裸男子,利用游戲中的物理機制,去攀登由石塊、房子、階梯組成的關(guān)卡。一旦失足跌落,雖然根本沒有死亡一說,但那功虧一簣的失落感,卻令人難以接受。
Kim Doe從高空墜落時的表情
Kim Doe在隨后的直播中不僅剃掉了頭發(fā),還以Cosplay的形式扮演了游戲中的主角。或許正是這一點吸引了游戲制作人Bennett Foddy,在采訪過程中,當(dāng)我問他最喜歡哪個直播過這個游戲的主播時,他幾乎是毫不猶豫地給出了回答:“是Kim Doe。”
在歷經(jīng)波折后,Kim Doe開始扮演游戲中的角色,這或許能為他帶來好運?
■ 從《QWOP》到《Getting Over It》
我以郵件的形式完成了對Bennett Foody的采訪。Bennett Foody在紐約大學(xué)教授游戲設(shè)計專業(yè),同時還是一名獨立游戲制作者,《Getting Over It》全稱中的Bennett Foody便是他的名字,他在此之前還開發(fā)過《QWOP》《Sportsfriends》等游戲。
Bennett Foody
《QWOP》這個游戲的內(nèi)容與其名字相同,玩家僅需使用4個鍵位“Q、W、O、P”即可完成所有操作。4個鍵位分別對應(yīng)著右大腿前邁、左大腿前邁、左腿彎曲右腿伸直以及右腿彎曲左腿伸直。游戲的目標是鼓勵玩家操控運動員在田徑場上跑得更遠。然而,難度過高的《QWOP》被玩家廣泛認為是一款“跳遠游戲”,因為你實際上很難操控游戲角色完成跑步的動作。
我花5分鐘嘗試了《QWOP》,終于突破了1.3m的歷史紀錄
提及《QWOP》,Bennett表示他在FC時代便是田徑類游戲的粉絲,例如《Track&Field》。在他本人看來,《QWOP》雖然與《Getting Over It》同為高難度的物理游戲,但兩者并不相同。
這其中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在《QWOP》中失敗了你可以立即重新開始,因此每次嘗試都不會投入過多精力。在《Getting Over It》中,一個失誤將摧毀你此前幾個小時的游戲積累。”Bennett就這個問題如此回復(fù)道。
“帶給玩家以挫敗感”——這是Bennett制作《Getting Over It》的初衷。從這個“邪惡”的想法出發(fā),一共有3款游戲給了Bennett啟發(fā)。
《Sexy Hiking》
捷克游戲制作人Jazzuo于2002年制作的《Sexy Hiking》是其中之一。這款游戲與《Getting Over It》有異曲同工之處,玩家同樣是操控主角使用錘子去艱難登山,其中不妥協(xié)的難度和壓力感是最吸引Bennett的亮點。這款游戲顯然給Bennett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在自己游戲的Steam頁面上如此寫道:“偉大的奧秘和美秒的回報等待著登頂?shù)倪h足者。”
我無法過多揣測大洋彼岸的Bennett想起《Sexy Hiking》時的心理活動,但想必當(dāng)時的他也曾如深受《Getting Over It》折磨的玩家一般,是在痛并快樂著。


-
傳奇歲月
-
原始傳奇
-
斗羅大陸(我唐三認可0.1折)
-
妖神記之巔峰對決
-
無雙戰(zhàn)車(悟空沉默)
-
深淵契約
-
貓狩紀0.1折
-
靈劍仙師(斗破蒼穹)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