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國無雙未登場武將介紹 真三國無雙8有哪些新武將
- 來源:ajajdde
- 作者:Laosiji
- 編輯:Laosiji

他
袁術—得璽而棄形于世,驀然回首,只是偽帝之夢
簡介:字公路。早期與同父異母之兄袁紹一起攻過亂政的十常侍,十八路諸侯伐董時曾聯合孫堅并為其提供糧草,此后孫堅在襄陽與劉表對峙時被殺,袁術討伐了阻礙自己的曹操和劉備一敗一勝。演義中孫策在父親死后投靠并壓交了玉璽,不久袁術便在壽春稱帝建號仲氏,但與此同時也成為了眾矢之的,先后遭到來自孫策呂布曹操的三方面威脅,由于平時荒淫暴斂,袁術的領地殘破不堪手下也眾部離心,最后終于抵耐不住敵人的壓迫而在江亭吐血身亡。另外《后漢書》中記載袁術的玉璽曾從孫堅之妻吳氏手中獲得。
主要事跡:反董卓時期聯合孫堅在后方提供補給助其殺滅華雄、袁紹聯合劉表之際袁術派孫堅在襄陽與其抵抗、勾結黑山賊余黨以及匈奴于夫羅與曹操對峙、攻徐州時大敗劉備于盱眙、得玉璽在壽春立己為帝稱雄淮南、演義征討被呂布驅逐于小沛的劉備
涉及戰(zhàn)役:十常侍之亂、虎牢關之戰(zhàn)、匡亭之戰(zhàn)、盱眙之戰(zhàn)、小沛攻略戰(zhàn)、淮北防衛(wèi)戰(zhàn)、江亭落日戰(zhàn)
個人分析:早年群雄中呼聲較高的一位。袁術由于后期的種種負面影響很可能讓他成為自張角董卓后的第三個奸人臉無雙武將,但一直來他都并不是官方敲定登場的人選是由于在曹孫劉這三方的立場上看袁術始終只是個稱不上多厲害的對手,這也導致了他長久只能保持敵勢力配角尷尬局面,成了一個并不有必要出場的人物。但其實我們也可以嘗試發(fā)現一下袁術的優(yōu)勢條件,首先個性較為顯赫,活躍時間長度也不算短,和既有無雙武將的關系也保持足有,這幾點對他來說是相對有利的,而且因為名氣給人印象并不陌生,即使以登場做前題來考慮相信也能算一個值得商權的對象,一方面因為本系列在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會納入新人。
總評:8.0分,本系列早在PS2時期就有為群雄武將推出列傳的習俗,這也就表明了非三國勢力的人物并非一定受不到重視,只是等官方考慮袁術的時候也勢必是繼續(xù)將群雄作為重點對象的時候。論他在無雙劇情中可能會有所突出的地方,除了最早的十八路諸侯時代就是吳傳的孫堅孫策時期,以及登場后或許可能牽涉到與哥哥袁紹的細節(jié),這些點點滴滴的聯系性我認為也許有助于袁術自己故事線的展開,不過當然這也不必太抱有希望,畢竟他的配角地位沒法改變這是客觀事實。另外這里可以說一則關于他的逸話,相傳在他出生的時候神仙曾托夢其母,說她懷中之子有一段天命在身,這似乎也算是對袁術后來稱帝的一種啟示,或者在潛意識讓他始終想要稱帝的動力與決心;此外還有一個能更深入了解袁術性格面的故事,其實袁術雖然給人橫征暴斂的感覺占比一直很多,但他也曾被自己一個名叫舒邵的部下感動過,舒邵曾把袁術的軍糧分給饑民,就當術大怒想要置他于死時舒邵表示了寧可自己一死,也要救助上萬荒難百姓的決心,這似乎能看出袁術內心深處的某一掙扎與動搖,提高了人物性格的鮮活面,讓角色塑造變得更為得手,讓人知道袁術還是非常不同的一位。
公孫瓚—白馬義從鎮(zhèn)邊疆,決峙名門自愎而沒
簡介:字伯珪。東漢末年群雄,聲音洪亮有儀容,曾任遼東長史引三千騎兵戰(zhàn)敗反賊張純。沒多久又在青州破黃巾兵威震大名,因從弟公孫越之死而遷怒袁紹,派公孫范進駐界橋被袁軍武將麴義大敗,并在居庸城殺死了長年憎恨自己的幽州牧劉虞獲得了該地的統(tǒng)治權。公元195年公孫瓚先后被劉虞的舊屬鮮于輔、齊周等人殺敗于潞河與鮑丘并倉惶逃于易京,用自己修建的營壘圍防,整日不外出疏遠賓客,又聽信謀士關靖的不智之計,最后終被袁紹大軍緊逼而引火自焚。演義中公孫瓚曾為劉備的恩人,在反董與助陶謙時期都對之有過幫助。
主要事跡:以十余騎兵英勇突破數百鮮卑軍隊而自保、以三萬鐵騎追討漁陽人張純使烏丸首領率眾投奔、統(tǒng)領兵馬防守丘力居的軍隊于邊境自號“白馬義從”、率步騎兩萬軍兩次大破黃巾賊俘虜七萬人截獲財寶無數、爭奪冀州期間與袁紹時勝時負形成均勢、劉虞進攻時順勢放火使其大敗并在三日內攻破居庸城殺死對方贏得幽州、演義汜水關在袁紹面前推舉劉備為“漢室之胄”、借猛將趙云于幫助陶謙抵抗曹操的劉備
涉及戰(zhàn)役:遼東平定戰(zhàn)、虎牢關之戰(zhàn)、冀州定奪戰(zhàn)、界橋之戰(zhàn)、常山之戰(zhàn)、劉虞討伐戰(zhàn)、潞河鮑丘之戰(zhàn)、易京之戰(zhàn)
個人分析:看法大致類同袁術,登場的可行值也是一樣。公孫瓚也同樣是一個有缺陷的武將,雖然早年長期征戰(zhàn)誠懇刻苦,但后來因長年經歷廝殺而變得麻木不仁,又貪圖享樂最終走向失敗。參戰(zhàn)經歷的豐富以及小說中與劉備趙云的關系造就了角色互動的優(yōu)勢,而且就像簡介里說的公孫瓚的經歷也是充滿著甜酸苦辣,比較有戲劇化的波折,在無雙系列的環(huán)境條件下理想中應該是易于發(fā)揮的,一直沒有出面參戰(zhàn)相信也是因為在整體劇情中人物地位不高的關系。
總評:8.0分,其實公孫瓚也沒有特別值得深層剖析的地方,因為基本的要點都在袁術那里有過了分析。其實公孫瓚的出場方式還是有不少的,我想除了一般能想到的列傳之外還有他在袁紹劇情線的那部分事跡,這可能將是他登場的最大價值,而且也值得官方在這幾方面進行更多創(chuàng)作和提升(IF、架空情節(jié)等等)。
馬騰—錦馬超之父,浩蕩討賊守民安
簡介:字壽成。群雄軍閥之一,馬超之父。馬騰曾平定因涼州刺史任信奸吏而導致的氐羌民族造反而譽升軍司馬,后來與韓遂一起討伐了獨駐長安的李傕等人但因內應的敗露而潰逃;在經歷了部下的叛變后,由于鐘繇的述說馬騰與韓遂等人又歸順了曹操,在討伐袁尚的戰(zhàn)役中表現出色。公元208年,因曲部間的矛盾馬韓二人成為仇敵連年交戰(zhàn),曹操再一次派遣鐘繇等人前去勸和才得以緩解。三年后馬超攻打曹操失敗,曹操因此事而殺馬騰于鄴城。
主要事跡:統(tǒng)率部隊征討氐羌民族、反董時期任十八路諸侯之一、與韓遂共同組織于長安討伐李傕郭汜、曹操戰(zhàn)袁尚期間馬騰派長子馬超帶萬余人助戰(zhàn)成功擊敗郭援以及高干張晟衛(wèi)固等人、因曹操的勸說放棄攻擊韓遂并屯軍槐里一帶憐憫百姓北防胡寇受到愛戴、演義曾參與劉備董承等人暗殺曹操的計劃
涉及戰(zhàn)役:羌族討伐戰(zhàn)、虎牢關之戰(zhàn)、長安進擊戰(zhàn)、河東救援戰(zhàn)、韓遂討伐戰(zhàn)、潼關之戰(zhàn)(?)
個人分析:馬騰是一個加入必要不大但即使登場也不奇怪的角色。其實他相比袁術和公孫瓚有兩處明顯優(yōu)勢,其一馬騰在經歷表現上并沒有他們這樣的反面性,人物的整體印象相對還是很正氣的;其二馬騰勢力內的無雙武將較多,如馬超兄弟及龐德,如果連王異都被牽線拉攏來的話這些6代以后增加的人物完全可以豐富西涼勢力的各種故事情節(jié),讓內容飽和充實,而不像袁術公孫瓚如果獨開新篇的話不但沒有太多下屬角色連劇情的互動都需要靠孫策袁紹這幾個敵對人物來展開,一方面馬騰是三名群雄中活到最后的一位,故事跨度就不小,主力對手又是曹操,應該說還是一個滿足較多條件的壓箱人選。
總評:8.3分,馬騰其實在小說中他的經歷有兩點和史料相差很大,一是韓遂先前并未與其交惡而是中了曹操的離間計被迫投降也沒有殺馬騰之妻;另一點馬騰被曹操所殺的原因也是由于苗澤與黃奎的妻妾私通告密所致,這樣一來個人感覺非但潼關之戰(zhàn)能成為故事線的擴展舞臺,而且韓遂的表現與否也將有可能是一個轉機的關鍵,也有助于提高官方對韓遂的考量。
李儒—此“毒”非彼毒,奸險軍才不侍二主
簡介:字文優(yōu)。東漢時期漢少帝的郎中令,后侍奉于專權亂政的董卓,曾入宮毒殺少帝劉辯,董卓死后不久長安被李傕等人攜帝獨駐,李儒被進為侍中但受到了獻帝的反對。198年李傕被曹操擊滅,李儒從此不知所蹤。演義中其為董卓之婿,除絞死唐妃毒殺少帝以外,還在董卓遷都以及收服呂布、抗擊曹操等諸多方面有過貢獻,更看破了王允設計的美人計勸董卓放棄貂蟬,可惜未能得到認可,在董卓死后一同被斬首于市,可謂是忠實智囊。
主要事跡:作為第一心腹提倡董卓攜天子立相國、降服呂布時以“一馬不可比天下”使董卓接受慷慨送出赤兔、董卓遷都長安時李儒奉命親自入宮絞死唐妃毒殺劉辯、曹操獻刀時警示董卓小心有詐并想出識破之計、至滎陽時李儒以第一軍放敵而入第二軍殺敗敵人等其反向逃離后再由第一軍猛烈突襲的計策幾乎使曹操陷入危機、看破王允連環(huán)計并多次勸董卓放棄貂蟬而換取呂布的效忠惜未被采納
涉及戰(zhàn)役:洛陽暗殺行動、虎牢關之戰(zhàn)、呂布之變、長安防衛(wèi)戰(zhàn)
個人分析:史實一般但演義十分出彩的角色,被譽為“如遇良主大業(yè)必成”,如要開展董卓方面劇本個人認為最有希望的就是李儒了。最關鍵的一點演義中滎陽一戰(zhàn)李儒在軍事上的表現太過出彩,如不是曹洪讓馬相救曹操很可能會喪命徐榮之手,以此改變后來的三國格局。從本質上來說雖然要以史料來講李儒并沒有這么突出,但既然是以現在游戲中常用的規(guī)律看像諸如此類的人物想必結合《三國志》和《演義》于一體來刻畫會比較容易,這也意味著李儒最多還可以活躍至李傕被曹操攻陷長安為止。
總評:7.9分,扣分處主要是早期軍師類型的人物較多,而且由于董卓勢力的特殊性其更包含了整個呂布勢力,這樣一來李儒就勢必會與陳宮賈詡有相重撞車的可能,能避免的方法其一在于李儒的性格塑造,其二在于戲份的占比控制與安排的周到性上,具體要看官方的能力。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既然是徹頭徹尾作為董卓的軍師來出場,那早期十常侍之亂以及董卓攻邊章韓遂的涼州之戰(zhàn)應該也能作為李儒活躍的舞臺。另外李文優(yōu)的一部分事跡取自《后漢孝獻皇帝紀》。
華雄—汜水關前震敵烏,煞魂葬于武圣刀
簡介:別名葉雄。董卓帳下都督,公元191年關東聯軍征伐時被長沙太守孫堅擊滅。演義曾描寫華雄為董卓的得意大將,是一位虎體狼腰豹頭猿臂的關西人,在汜水關前自告奮勇挑戰(zhàn)聯合軍并接連斬殺孫堅舊部祖茂,以及鮑信手下鮑忠、袁術驍將俞涉、韓馥部將潘鳳等四人,但最后卻被初來乍到的劉備二弟關羽飲下一壺溫酒后斬死。
主要事跡:演義斬殺祖茂、鮑忠、俞涉、潘鳳阻擋反董聯合軍
涉及戰(zhàn)役:汜水關之戰(zhàn)
個人分析:一直來人氣較高但總體地位始終不高的配角,歷史記載的寥寥無幾加上小說中曇花一現的活躍無疑是造成華雄無法登場的最大阻礙。如果想要將華雄作為無雙武將登場首先戲份的安排是最重要的,因為在游戲中登場的武將絕不可能只在一場戰(zhàn)斗中出現,這是系列的永恒定律,而且我相信也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做到,汜水關之戰(zhàn)以前董卓勢力接觸過的戰(zhàn)役本身就不少,如十常侍、涼州,還有之前介紹李儒提到的洛陽暗殺等等,在每一個劇情中如果能容下華雄所增添的戲份也許也能更生動;或者像7M那樣將汜水關救出華雄后的IF要點直接設立在呂布勢力也是一條可以參考的方案;當然其實這些都還是后話,我認為官方如果推出華雄主要的戲份重點還是應該抓前期的表現,至少那樣的好處就是可以對汜水關以后的架空可行性做必須的鋪墊保障,畢竟人物刻畫得越多,角色本身的重要性才能展現得更體面更全面。
總評:7.8分,華雄能否被KT重視全在于民間的呼聲如何,這點從目前看還并不好說,而且華雄能否參戰(zhàn)的關鍵還在于董卓勢力劇本的重現程度,否則很可能將繼續(xù)埋沒其中,依舊得不到活躍的發(fā)揮,一方面因為長久以來人們對歷史印象的了解注定著華雄不可能僅僅只靠呂布的故事表現揮灑自如,這些現代元素的比重絕不能大過于人物的最初本質。
紀靈—手拿三尖橫跨疆場,亦勇亦謀略知獻策
簡介:演義為袁術帳下頭號猛將,手持三尖刀因荀彧的驅虎吞狼計而與劉備開戰(zhàn)于盱眙,后欲占領小沛擊殺劉備但被呂布的轅門射戟所勸架,此后又向袁術獻策以對呂布提親共擊劉備,只是由于陳珪的提醒此計被阻?;槊耸『蟮脑g大怒討呂布于徐州,此時紀靈被楊奉、韓暹等人聯合呂布一起戰(zhàn)敗而退。袁術逐漸衰敗后曾想北上投靠庶兄袁紹但卻慘遭劉備的攔擊,期間紀靈被張飛一槍刺死于馬下。
主要事跡:從盱眙對抗劉備開始跟隨袁術四處征戰(zhàn)、獻計于袁術以婚約對方女兒的方式聯盟呂布可以合力消滅劉備
涉及戰(zhàn)役:盱眙之戰(zhàn)、小沛攻略戰(zhàn)、淮北防衛(wèi)戰(zhàn)、江亭落日戰(zhàn)
個人分析:多數被認為可有可無的角色,考慮參戰(zhàn)的關鍵取決于袁術劇情線的具體展開情況。其實紀靈大致上還是和華雄很接近,本質上絕對屬于難以受到重視的武將,但假若是在袁術缺乏有正統(tǒng)互動關系的下屬人物前提下或許可以是首選對象,一方面紀靈相比華雄的顯見優(yōu)勢還在于紀靈的出場篇幅不少,如能登場應該在所有袁術涉及的戰(zhàn)役中都能相應出現,同時我也始終有感像袁術這種風格的人物如能在他的身邊安插一位相互產生幽默效應的角色或許還是很容易讓人想象到的,因為這也是一種呈現武將特征個性的物以類聚。
總評:7.8分,總的來說出場戲份上還是占有相當的優(yōu)勢,主要因為表現空間較為充足,而且如果是以塑造角度看紀靈其實更是存在十分透徹的切入點,那就是他對于袁術的種種獻媚的馬屁功夫上,如此一來其與袁術共同上臺的可能也會略有所加;但不足點也仍然和華雄一樣在于人物登場的必要性并不是非常明確,最主要還要考量官方對袁術的重視會到達怎樣的高度。
顏良/文丑—群雄割據爭四方,上將在手重張旗鼓
簡介:二人均為漢末群雄之一袁紹帳下的上將,演義中在孫堅私藏玉璽被袁紹識破時與程普黃蓋韓當拔刀相對。袁紹奪冀州期間他們又分別斬殺了前來阻礙的韓馥舊臣耿武和關純,文丑還曾與趙云大戰(zhàn)五六十合不分勝負,到了官渡開戰(zhàn)之際兩人再次連續(xù)擊破并大敗曹軍武將,但最終先后都被程昱推舉上陣的關羽所擊殺。最初在汜水關時袁紹曾因對華雄的恐懼而出言“顏良文丑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主要事跡:幫助袁紹在平定河北的戰(zhàn)役中獲勝抗擊公孫瓚并大戰(zhàn)趙云、曹袁交兵時顏良曾進攻白馬津連斬呂布叛將宋憲魏續(xù)并二十回合戰(zhàn)敗徐晃、顏良被殺后文丑于延津怒火攻心一箭射中敵將張遼的面頰
涉及戰(zhàn)役:冀州定奪戰(zhàn)、官渡合戰(zhàn),以及其它討伐公孫瓚的舞臺
個人分析:人氣較高的一對武將。其實顏良文丑也是和華雄差不多地位與尷尬處境的人物,在本系列中雖然經常由于沒有登場為人詬病,但這也意味著一些重要客觀因素的浮現。首先有幾點是不得不承認的,袁紹因為在三國整體劇本地位相對不高的緣故一直得不到更多劇情細節(jié)的重現與還原,這讓本就只能靠主線才能維持出場價值的顏文二人的參考性變得十分游中;其次顏良文丑在戲份長久的壽命方面并不及很早就已參戰(zhàn)的甄姬張郃等人,同樣作為下屬的關系互動人物,后者因戲份的便利顯然可以將貫穿袁曹兩勢力作為登場的基礎,但前者卻僅僅只能活躍在袁紹這一個勢力內。在這雙重打擊下我認為顏良文丑唯一可能出現轉機的應該還是在官方對袁紹劇本的重視上,這也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這樣的條件滿足以后或許才有足夠的理由為了更加深化劇情的生動與細節(jié)性而繼續(xù)擴充新的人物。
總評:7.9分,拋開演義刻畫的神勇表現,顏良文丑并不一定會有現在如此強烈的呼聲,不過實際上小說中顏良文丑與趙云徐晃張遼等這些三國著名風云人物的切磋交集又讓他們自身的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也是長久期待的粉絲不得不顧念的,在此筆者依然以相對肯定的態(tài)度來支持顏文二人的轉正,而且也非常期待他們的人物設計會有怎樣耳目一新的表現,畢竟考慮系列的長久發(fā)展群雄勢力的開發(fā)還是擁有一些潛在能力的。
田豐/沮授—本初擅勇缺大略,謀士四交亦無勝
簡介:田豐字元皓。自幼聰穎,最初為韓馥的部下,初平二年被成為冀州牧的袁紹招攬,任命為別駕,隔年又輔佐袁紹成功殲滅公孫瓚一舉平定河北,期間曾告誡袁紹應當早日謀取許縣迎接天子取得主導權,可惜未被聽取。官渡開戰(zhàn)前夕,曹操因為劉備的背叛而親自征討,田豐向袁紹說明了乘虛襲擊曹操后方的策略,但袁紹卻以幼子得病而推辭,田豐失望之余只能以拐杖擊地大為惋惜。等到了曹操凱旋而歸后,田豐又極力反對操急進攻并主張養(yǎng)精蓄銳,建議挑選精兵輪番消耗敵人,可此時的袁紹卻執(zhí)意攻打許縣,還認為田豐敗壞軍心并將其關入大牢,到了官渡開戰(zhàn),袁軍大敗,田豐已知道自己無力回天便做好了死的覺悟,又因逢紀的讒言使袁紹最終賜死了田豐;沮授演義字公與,最初同為冀州別駕,在對戰(zhàn)公孫瓚之際被辟為從事。曾建議袁紹平四州集豪杰并迎接長安的獻帝至洛陽,但在獻帝流亡河東后因淳于瓊等人的勸說使計劃未被實行。此后在立長子袁譚為青州都督以及計劃攻許都的事上多有進言,但皆未被采納,又因郭圖的進讒讓沮授一度被袁紹冷落。官渡之際沮授認為不可單獨任用顏良,并看出了河南糧財少過河北的特點建議其緩兵作戰(zhàn),結果還是不被聽從。官渡戰(zhàn)敗后曹操曾邀沮授入營歸降,可沮授并不答應仍想密謀逃離最后事敗被殺,曹操為之嘆惜。
主要事跡:界橋之戰(zhàn)在箭雨中保護袁紹扶入矮墻、獻謀協(xié)助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曹操將獻帝遷往許都時告誡袁紹趁早謀取以免今后受制于他人、先后兩次作出不同判斷看準曹操的軟肋向袁紹兩次獻策;多次獻策助袁紹平定河北并建議在獻帝遷都長安時攜之而令諸侯、反對袁紹將三子各據一州以防日后家督爭奪成為禍胎、袁紹欲攻許都之際建議其利用優(yōu)勢軍力和地理形勢對曹操進行持久戰(zhàn)、官渡開戰(zhàn)時反復多次提議謹慎進攻消耗敵軍
涉及戰(zhàn)役:冀州定奪戰(zhàn)、官渡合戰(zhàn),以及其它討伐公孫瓚的舞臺
個人分析:實際上袁紹勢力的謀士團相比曹操營下的軍師智將們還是有些特殊的,原因就在于這兩個勢力間隨著時間潮流各自不同的發(fā)展走勢,這給每一位人物的表現與影響也都帶來了決定性的差別。袁紹的謀士團在人數以及綜合才能方面相信本身應該并未太落后于曹操,但其依舊被絆倒在了這場生死存亡的敗局上完全是由于自己曾經的優(yōu)柔寡斷盲目誤決,親小人遠賢臣,從存在勝機的一方走向衰落、家屬下臣反目成仇各自背離也應該是咎由自取的結果。這些在這里其實都不是廢話,因為就是這樣的客觀情況產生了人們許許多多的認知與印象,在袁氏諸臣的歷史上無論是后來紛紛由于各種原因生逃叛死的其他人也好,還是那個在官渡開戰(zhàn)前就已被押入大牢的田豐以及戰(zhàn)敗后不愿屈服曹操冒命求生而未果的沮授,我相信都已經在很長一時內留下了一層較重的戰(zhàn)爭灰燼感,與袁紹一同成為了三國早期群雄紛爭的過去時。說了那么多,本人之所以認為田豐沮授或許可以作為今后參戰(zhàn)的備用人選皆是因為他們在人格表現上可能相比許攸郭圖等人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微弱正能量的,田豐的剛而犯上以及沮授的誓死效忠都是相對便于在無雙系列中發(fā)揮的資本,只是在更多不利的方面依舊是因為無雙系列中袁紹非重要角色的身份地位而無法有太多登場的理由和需要,和顏良文丑的道理非常接近。
總評:7.8分,很顯然當某一刻袁紹在無雙中出篇成章之際玩家群體里大多數最想要看到的首選人物應該還是顏良文丑這兩位小說渲染力度較大的武將,沮授田豐相比而言只能位居其次,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在一定程度上的表現性有所欠佳,人物登場的份量底氣也還沒有達到一定理想的程度,在這種需求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恐怕也很容易出現各種不必無雙化的處境。只是目前來說以我的看法感覺沮授的加入性或許要略優(yōu)于田豐,雖然在官渡之戰(zhàn)參與臨場獻策的他并沒有改變任何既有的現實局勢,但相比必須洗白結局的田豐來說在游戲中應該是更易于演出的,總體上現在能結論出更有說服力的依據還不多;不過田沮二人終究都是在歷史上留過較多忠烈貞良之評的人物,不論是《三國演義》羅貫中老師的“河北棟梁皆折斷,本初焉不喪家邦”,還是清朝林國贊先生的“田豐外,莫忠于授,后以身殉”,所以我愿意相信KT社在以后會對他們有不同以往的重視。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