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單機資訊 > 新聞詳情

揮劍決浮云 中國的俠文化與俠題材游戲漫談

時間:2011-10-13 10:36:16
  • 來源:17173
  • 作者:liyunfei
  • 編輯:ChunTian

之所以會有此文,源于QQ上一位做游戲的友人相詢:“俠這個詞英語怎么翻譯?”在跟他講解了半天Paladin、Freelance和Ranger的用法以及西方騎士精神和羅賓漢的故事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也給不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不禁啞然失笑。想來也是,即便是只有不到百年的西方奇幻文化,要用中文和別人說清楚Sorcer和Warlock有什么區(qū)別,兩者和Mage、Wizard又有什么不同,免不了也要引經(jīng)據(jù)典,洋洋灑灑說上半天,指不定還要連帶著八大魔法派系來個徹底補課,而有著兩千年的中國俠文化,又豈是一個英語單詞就可以概括的?

游俠與《軒轅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電影《英雄》國外的海報

俠文化的雛形,即游俠文化源于先秦時代,《史記:游俠列傳》開篇中寫道:“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意思是被稱為游俠的人,雖然行為不遵從法規(guī),但他們言而有信,做的事一定能夠辦到。這就是最早的關(guān)于俠的定義。這里面包含著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行不軌于正義”,小說中的俠客們劫富濟貧,快意恩仇,但于律法而言豈不是背道而馳?這就是韓非子在《五蠹》中說到的“俠以武犯禁”,這不僅和法家思想相抵觸,和儒家思想的“溫潤謙遜”同樣格格不入,故而在《后漢書》之后,俠文化就成為了一種民間文化,而不被記載于史書中;其二則是“言必信,行必果”,這兩句合在一起就是俠文化中的“俠義”二字,輕生重諾,急人所難,而后者則特指俠客有著常人沒有的本領(lǐng),所以才能行必果,用白話來說就是“武藝”了。

國產(chǎn)動畫作品《秦時明月》

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早期的游俠大多數(shù)都是不務(wù)正業(yè)的小混混,他們中的少數(shù)人做出了一些事業(yè),然后被史書記載為游俠。游俠者,除了有游歷四方,打抱不平的意思外,更多的還是因為在當?shù)胤阜ú坏靡讯h避他鄉(xiāng)。雖然史記中有分別立傳,但早期的游俠和刺客其實是很難區(qū)別的,身懷絕技為了報知遇之恩而去行刺的俠客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一些年幼習(xí)武,周游列國的諸子百家弟子也常常被冠以俠名。我們在文學(xué)和影視作品中所熟悉的游俠形象包括刺秦王的荊軻,張藝謀的電影《英雄》,還有國產(chǎn)動漫作品《秦時明月》等等,而真正記載于游俠列傳中的人物和事跡卻鮮為人知。

設(shè)定在春秋時期的《軒轅劍:蒼之濤》

以早期游俠為主角的游戲相對較少,雖然有著很深的個人英雄主義,但大多數(shù)游俠缺乏鮮明的個性形象,故事比較單薄,也沒有什么合適的反派角色等等,導(dǎo)致游戲劇本創(chuàng)作的難度較大。筆者依稀還記得FC時期有過一部《荊軻刺秦王》的卡帶游戲,而之后要說起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軒轅劍》系列了。作為大宇雙劍之一,《軒轅劍》在設(shè)定上參考了大量《山海經(jīng)》中的神話元素,但骨子里卻依然是游俠風(fēng)骨。從《楓之舞》中游歷戰(zhàn)國諸強的輔子徹,到《軒轅劍肆》中好打抱不平的墨家女弟子水鏡,再到《蒼之濤》中為尋找夏后祭器奔走四方的秦女慕容詩,《云之遙》中周游鼎足三國的徐暮云,這些主角的事跡都可以被稱作游俠。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翻頁
0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收藏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分享: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他們都在說 再看看
3DM自運營游戲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