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井底人做煎餅送記者 看弱勢群體真誠的價值
-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 作者:newtype2001
- 編輯:newtype2001
1月2日晚6點半,“井底人”王秀青給我打來電話,說他到了報社的前臺。
在前臺的同事說,王秀青抱著一個大紙箱子,箱子里全是煎餅。
在電話里,王秀青說,2014年元旦這天是他找到新工作后的第一個假期,這天一大早,他起身回了趟家。
從北京城市學院到懷柔區(qū)長哨營鄉(xiāng)遙嶺村,差不多130公里,回城時,他搬著兩個大紙箱子擠上了公交車,箱子里裝的是上百斤的煎餅。
頭一天,王秀青給我打電話說起煎餅的事,他說:“別的也沒有什么感謝你們,我家里頭的給你們做了煎餅,你們能不能來拿上啊?”
這語氣,跟2013年12月5日那晚記者頭一次和他在麗都地區(qū)熱力井下聊天時,一模一樣,聲音里透著真誠和真實。
除了感謝,我說最近老出差,不知道哪天才能去拿,把煎餅給學校的工友和學生們吃吧。
沒想到他還是扛著煎餅找到了報社。
紙箱子太重了,他平生頭一次打了車,還帶著一面錦旗。
錦旗上繡著的字是“一顆愛心暖人間,三天解決一生難”,落款是王秀青和他的三個孩子。
其實我知道,12月12日,王秀青重新返回市區(qū)去北京城市學院工作的第二天,他的妻子彭雪玲——那個才53歲卻已是頭發(fā)花白的農(nóng)婦,就找了村里兩個手最巧的村民,開始做煎餅。
連續(xù)三四天,家里存著的百十來斤面粉被做成了100多斤煎餅。
12月16日,我和當初一起關注井底人群體的搭檔攝影記者正在河南禹州出差,彭雪玲打來電話說:“我們家實在是沒有其他可以感謝你們的,別嫌棄嬸子臟,這些煎餅,你們一定要嘗嘗。”
我和搭檔做記者這么多年,見過各式各樣的感謝,但聽彭雪玲說她做了百十斤煎餅,我們還是有點合不攏嘴。
突然,我感到酸楚。
評論者仇勇說,井底人的故事是讓人辛酸的另一重隱秘世界的故事。當夜色降臨,北京籠罩在明亮的燈光下,這些白天的拾荒者、打零工者會鉆進北京的熱力井井底。距地3米之下,流著臟水的蒸氣管道,是他們居住竟然超過10年的“家”。
媒體人石扉客說,這是真正的底層百姓生活:辛酸,真實,本分,認命,如螻如蟻,如芥如塵。天底下到哪里去找這樣卑賤而不屈的老百姓?
而就在12月7日,王秀青和其他井底人居住的熱力井被封,那天晚上,他一直圍著住了10年的那口井打轉(zhuǎn)。
在這個城市里,他唯一的落腳之處失去了,我看著他摘掉帽子,露出滿頭的白頭發(fā)。
那會兒,我也有過酸楚的感覺。
在中國干記者這行,老得想著,既要把事情說清說透,又要避免給采訪對象帶來任何傷害。
尤其是像王秀青這樣的采訪對象,他們要的并不多,只是容身之所,抑或是果腹之餐,有的時候,因為報道,他們會被動地失去這些。
就像是那天晚上,他一無所有,封井來得那么猛烈那么直接。
我們好像犯了錯。
網(wǎng)絡上鋪天蓋地都在熱議,關注井底人究竟該不該?
我和搭檔攝影記者拼命想給王秀青找個住處找個工作,我們甚至想問問報社的發(fā)行站還缺不缺人。
好在事情的轉(zhuǎn)機超乎王秀青也超乎我們的想象,有人給他解決了工作和住處,也有人給他捐款,還為他的三個孩子支付了從現(xiàn)在直到大學畢業(yè)的學費。
連續(xù)幾天,更多的愛心人士不停撥打著報社的電話,他們也想幫助其他的井底人。
王秀青的這箱煎餅,說到底,不只是送給記者的,而是那些對井底人的關注者。
這箱煎餅,可能能夠回答,關注井底人究竟該不該?
□張永生(新京報社會新聞部記者,2013年12月采寫發(fā)表“井底人”系列報道)
■ 聲音
我們家實在是沒有其他可以感謝你們的,別嫌棄嬸子臟,這些煎餅,你們一定要嘗嘗。——王秀青妻子彭雪玲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