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更中意“微信遺囑”等新花樣 虛擬財產占比增高
- 來源:互聯(lián)網
- 作者:北京商報
- 編輯:陶笛
近日據媒體報道,根據中華遺囑庫近日向社會發(fā)布的《2020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大眾對遺囑的接受度正在逐步上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提前立遺囑做好財產規(guī)劃,從2017年到2020年,“80后”訂立遺囑總人數(shù)在四年間翻了將近7倍,甚至有“00后”已開始立遺囑。
與此同時,“微信遺囑”等新形式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不過,相關人士也提醒,“微信遺囑”并不具備法律效力,涉及財產分配的內容仍須訂立合法遺囑,在使用過程中,也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自新冠疫情暴發(fā)以來,中華遺囑庫上線了“微信遺囑”小程序留言功能。根據《白皮書》,在2020年,中華遺囑庫一共收到將近7萬份“微信遺囑”。在疫情最嚴重時,也就是2020年2月至3月,公眾留下“微信遺囑”的數(shù)量最多,最高峰時一天收到上千份。數(shù)據顯示,留下“微信遺囑”的人群中,年齡集中在20-30歲之間,占比38.7%,其次是20歲以下的人群,占比27.4%,該人群中有不少是在讀學生。
據了解,中華遺囑庫是由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于2013年共同發(fā)起主辦的公益項目。通過“微信遺囑”功能,用戶可以在小程序創(chuàng)建3000字以內的留言,并上傳圖片或錄制視頻、音頻。創(chuàng)建留言后,用戶需要輸入自己的姓名、性別等基本信息,再選擇發(fā)送方式和遞送日期。此后,用戶還可以通過小程序更改或者刪除留言內容和個人數(shù)據。
據《白皮書》統(tǒng)計,“微信遺囑”涉及內容中,34.41%為對愛人和家人的祝福、祈禱,32.72%為向愛人、配偶表白,19.66%為人生經歷和未來展望,11.38%為對自己或親友的鼓勵語,4.83%為立遺囑的原因和想法。
“90后”更關心心虛擬財產
《白皮書》也顯示,“90后”遺囑內涉及的財產類型,銀行存款占81.61%,房產占71.54%,虛擬財產占21.35%,證券基金占7.31%,保險單占2.67%,公司股權占1.3%。
“我的王者榮耀誰來繼承?”“只求別翻我的微信微博賬號”……虛擬財產成為“90后”掛心的“身后事”,那么,在立遺囑時,虛擬財產要如何安排和繼承呢?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高同武律師告訴記者,對于支付寶、微信上的錢款,本質上與銀行存款無異,公眾在設立遺囑安排時要注意款項的查明和分割,由于支付寶、微信余額存在特殊形式,可以采取由一人繼承,其他繼承人獲得折價款。
同時,游戲賬戶中的數(shù)據、網絡虛擬財產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并未對此類財產涉及民事領域出臺具體定性及解決措施。針對此是否屬于個人財產,可以作為遺產進行繼承,需要結合游戲運營商的用戶協(xié)議,大部分游戲運營商在用戶協(xié)議中,寫明游戲內虛擬財產、數(shù)據歸運營商所有,即不屬于用戶的個人財產,也就不能作為遺產寫進遺囑進行繼承。
此外,對于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賬號,目前國內這些軟件用戶協(xié)議中基本都標明用戶完成注冊登記后只有使用權,所有權歸屬于運營商,這也就意味著,用戶無法通過遺贈、繼承、租賃、受讓等方式轉移這些賬號,無法作為遺產寫進遺囑。在實踐中,這些賬戶非注冊者本人操作可能導致賬號被凍結,一旦出現(xiàn)爭議,則難以獲得運營商配合。
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微信遺囑”功能在運行中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高同武表示,“微信遺囑”可能存在網絡黑客隱患,容易使立遺囑人的真實信息泄露于眾,從而引發(fā)進一步的人身、財產安全隱患。對于運營方而言,要注意加強網絡系統(tǒng)的維護,防止黑客入侵造成用戶信息泄露,危害其財產安全。對用戶而言,要規(guī)范自己的使用行為,嚴格按照系統(tǒng)提示,才能有效防止個人信息安全隱患的發(fā)生。
除了“微信遺囑”的形式,高同武還提醒,如果有條件還是盡量選擇具有法律效力的方式,以《民法典》中明文規(guī)定的遺囑形式進行個人遺囑的訂立,減少遺囑無效的法律風險。
據了解,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民法典》繼承編在原《繼承法》規(guī)定的公證遺囑、代書遺囑、自書遺囑、錄音遺囑、口頭遺囑的基礎上,增加了打印遺囑和錄像遺囑為有效的遺囑形式。
高同武指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所擁有的財產種類、財產形式日趨多樣,使財產狀態(tài)變得不穩(wěn)定的因素和風險也越來越多。為確保遺產得到妥善管理、順利分割、及時分割,更好地維護繼承人、債權人利益,避免和減少糾紛,新的遺囑繼承方式為此提供了便利”。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