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時事焦點 > 新聞詳情

解讀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探索未來抗擊癌癥新路徑

時間:2015-10-08 09:37:17
  • 來源:互聯網
  • 作者:Sophie周
  • 編輯:豆角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fā)給了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對于DNA修復的機理研究。獲獎者分別是來自瑞典的托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與美國的保羅•莫德里(Paul Modrich)和土耳其的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

其中,托馬斯•林達爾是中國科學院海外特聘研究員。

諾獎委員會稱,三位科學家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細胞如何修復損傷的DNA以及如何保護遺傳信息,為我們了解活體細胞是如何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認識,有助于新癌癥療法的開發(fā)。

2015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對探索生命本質意義重大

DNA雙螺旋結構被發(fā)現后,人們一度認為DNA是固定不變的結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斯德哥爾摩卡羅琳斯卡醫(yī)學院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的托馬斯•林達爾發(fā)現,DNA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穩(wěn)定,而是會在紫外線、自由基及其他外部條件影響下發(fā)生損傷。但是,DNA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細胞中唯一可以在受損后被修復的分子。正是由于一系列的分子機制持續(xù)監(jiān)視DNA,并及時“修修補補”,我們體內的遺傳物質才免于崩潰瓦解,生命體相的對穩(wěn)定狀態(tài)才得以維持。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楊運桂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修復”機制確保了維持生命存在的遺傳物質DNA的穩(wěn)定性,這一機制是維持生命體健康的根本。“可以說,托馬斯首先發(fā)現了DNA損傷的現象以及修復的機制,都是生命最本質的科學問題。”楊運桂指出。

研究陸續(xù)發(fā)現,生命體的衰老、癌癥和許多重大疾病都和基因組不穩(wěn)定有關。在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牛登科看來,深入研究DNA的損傷和修復機理對了解相關疾病的起源、降低某些遺傳病的發(fā)病率、降低DNA的損傷率和突變率至關重要。“未來,甚至有望為遺傳病人進行定向的基因治療。”牛登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孔道春也表示,在應用方面,DNA修復還將有助于基因檢查,可能突破對癌癥的早期診斷和預防的難題。

三種路徑奠定基礎

“從重要性來講,與DNA修復的研究早就該獲獎了。”孔道春,諾獎桂冠姍姍來遲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這個領域做出過重要貢獻的科研人員實在太多。

孔道春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上述三位獲獎者分別發(fā)現了三種不同DNA損傷的修復路徑:堿基脫落、堿基錯配以及嘧啶二聚體,并且最早發(fā)現了參與各損傷修復的酶。這三種路徑的發(fā)現,奠定了當今DNA修復領域研究的基礎。

“他們三人不僅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在后續(xù)的機理研究中也長期走在世界前沿。”孔道春評價。

例如,除了DNA損傷和修復現象外,托馬斯還發(fā)現了多種DNA堿基切除修復和核苷酸切除修復重要基因,及這些修復基因的缺陷與人類疾病包括“著色性干皮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關聯。這些成果打開了DNA修復研究領域的大門。

在牛登科看來,與發(fā)現DNA雙螺旋分子的沃森和克里克不同,這幾位科學家也許并沒有一篇劃時代的論文,他們獲獎,憑借的是數十年如一日,在特定領域里做著領先于世界的研究。“每一篇論文都保持著較高的質量。”

DNA修復在中國

2005年,楊運桂來到英國癌癥研究署從事博士后工作,他的導師便是皇家科學院院士托馬斯•林達爾博士,成為托馬斯的關門弟子。楊運桂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托馬斯不僅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好學術導師,還是一位杰出的科學管理者。他領導卡萊爾學院(Clare Hall)研究所一共招收了不到20位獨立研究員,就產生了10多名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兩位諾獎獲得者,包括200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與醫(yī)學獎的蒂姆•亨特(Tim Hunt)。

在楊運桂看來,托馬斯不僅在科學上非常嚴謹,還很關心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知道我?guī)е以谟ぷ?,特地為我漲工資。”2008年,楊運桂結束了在托馬斯實驗室的博士后生涯。托馬斯告訴他,“我支持你回中國發(fā)展,為中國的生命科學基礎研究貢獻你的力量。”

不久后,楊運桂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來到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從當初建立實驗室到如今的一些科學研究方向和細節(jié),托馬斯一直站在我身后,支持著我。”楊運桂對導師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謝。

孔道春與保羅•莫德里師出同門,雖然他入學時莫德里早已離開,但他對這位前輩的治學嚴謹也深有耳聞??椎来赫f:“他們都具備對科學的洞察力和預見性,更善于把握科研的發(fā)展方向,總是知道什么問題最重要、最值得研究。”

目前為止,托馬斯三次來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和指導。最近一次在2014年,他來到中國參加第四屆DNA損傷應答與人類疾病國際研討會時,曾向與會者表高度評價了中國學者在該領域中取得的進步。

“國內的學者正在這個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中開展越來越多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楊運桂說,他回國時,國內只有不超過20個研究組開展與DNA修復領域直接相關的研究,如今不少于80余個研究組參與了這個重要前沿基礎領域的研究。

0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收藏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分享: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他們都在說 再看看
3DM自運營游戲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