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
2023-01-22
新春已至,餃子雖然早已不再是什么時節(jié)限定的食物,已經完全融入了日常的飲食當中。但吃餃子對新年來說,仍是必不可少的習俗。
如今的互聯(lián)網是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不管是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壞,總能給你整出點新花樣。就算是吃餃子這樣再尋常不過的習俗,在近期也被賦予了全新的形式。
不過,最近對餃子的創(chuàng)新,倒也不是網絡上曾經常見的對食物外形與內容的創(chuàng)新。“網紅月餅”這類的創(chuàng)新還是過于普通了,在現(xiàn)在的網絡上很難掀起波瀾,最多也就是化身梗圖,被傳播個一兩天的程度。
噱頭罷了
在短視頻平臺上,一種“很新的餃子吃法”正在流行。
視頻中,煮好的餃子被直接倒在桌上,數(shù)以百計的餃子被攤開的場景也頗為壯觀。而視頻中的人,在這之后直接在桌上吃起了餃子,順便操著一口不算標準,更接近于普通話的“東北話”,向觀眾介紹著他們的吃餃子習俗。
這種行為被他們稱為“桌餃”——顧名思義,就是指將餃子倒在桌上吃。在這類短視頻中,發(fā)布視頻的博主往往把這稱為“東北的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出了東北人的粗獷與豪橫,是極富特色的“地方習俗”。
只要放上圖,就很容易理解了
除了行為上直觀能看出來的粗獷,博主們還會為觀眾“科普”這樣做的理由與可行性。
按照他們的說法,東北人由于食量較大,吃餃子的數(shù)量也會相對多一些,而這就會延長他們吃餃子所要耗費的時間。所以,如果是拿盤子裝餃子,那就很難裝下足夠的餃子,因而就會“吃不飽”。而若是拿盆裝餃子,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盆底的餃子便容易“塌底”,導致餃子“坨在一起”,變得沒法吃了。
而“桌餃”就能很好地解決這樣的問題。散開在桌上的餃子涼得更快,更好入口,也不容易“塌底”,桌子的面積還能輕松滿足一家人的餃子需求,是一種依據“東北特色”而誕生的“習俗”。
好像確實能放很多
乍一看,這樣的解釋似乎確實有幾分道理。然而,相較于普通的“地方習俗”宣傳視頻,“桌餃”并沒有收到網友們常規(guī)的“感謝科普”,而是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反對的聲音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對“桌餃”本身行為的批判,另一種則是對“桌餃習俗”的澄清。
一部分網友認為,在如今的社會,飲食習慣雖然存在差異,但“吃”本身需要講究文明,“桌餃”這樣的行為過于“野蠻”。同時,桌子本身也會滋生各種細菌,不使用餐具而采用“桌餃”的選擇極不衛(wèi)生。
另一部分網友開始質疑“桌餃習俗”。他們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從小到大都沒聽過所謂的“桌餃”。即使是詢問家里年長的老人,他們也沒有“桌餃”的回憶,所謂東北的“桌餃習俗”,完全是編造出來的。
制作東北相關視頻的博主“大咔嚓日記”,一家都沒有“桌餃習俗”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批判“桌餃”,一批模仿“桌餃”的諷刺視頻相繼出現(xiàn)。在視頻中,博主們創(chuàng)造了把餃子倒在地上吃的“地餃”,倒在炕上吃的“炕餃”,甚至還出現(xiàn)了更加低俗的“廁餃”。
有些惡俗了
“桌餃”視頻受到了大量的譴責,但它卻沒有就此沉寂。面對一系列的批判,更多的“桌餃”視頻涌現(xiàn),并對網友提出的質疑做出了回應。
有些視頻表示,包餃子本身就是在桌上進行的,不管是搟皮還是包餡都離不開桌子。既然如此,在桌子上吃餃子也就并沒有什么問題。
一些視頻內容帶有強烈的對抗性
還有的網友表示,自己確確實實有過“桌餃”的經歷,原因也與各視頻內的說明相差無幾。但“桌餃”只是少部分老人曾經的習慣,年輕人早就不這么做了。將“桌餃”定義為“東北習俗”,實在是不太合適。
有這種現(xiàn)象,但不普及
在這股“科普與質疑與反科普”的潮流中,我們得以逐漸窺探“桌餃”的全貌。簡單來說,“桌餃”是少部分家庭為了方便而曾經有過的行為,但時至今日已越來越稀少,并不能代表當下的整體情況,也遠算不上“東北習俗”。
而將“桌餃”與“東北習俗”關聯(lián)在一起,實際上是為了讓短視頻獲取流量的手段。由于短視頻平臺的流量計算方式,用戶哪怕能多在短視頻內停留一秒鐘,都會對最終的播放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桌餃”這樣帶有爭議的形式,可以為其帶來大量的討論與熱度,從而在這個流量至上的環(huán)境中取得收益。
“桌餃”的實質在不斷地討論中有了定數(shù),但它卻仍處于進一步的傳播當中。
“桌餃”雖然早期主要活躍在短視頻平臺,但很快就因為其話題的低門檻而迅速傳播到了互聯(lián)網各處,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在“桌餃”話題中聊上幾句。在這當中,直播也對它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陳澤”或許是對“桌餃”傳播推動最大的主播。在直播中談論“桌餃”時,他就曾以開玩笑講段子的方式講述自己與“桌餃”的故事——當然,這都是為了節(jié)目效果。
但這段故事被人以斷章取義的方式進行了切片,使內容變?yōu)榱恕瓣悵伞弊约合矚g吃“桌餃”。不僅如此,網絡上還出現(xiàn)了將他小時候吃牛排的照片P為吃“桌餃”的圖片,由于P圖過于自然,進一步加深了“陳澤”喜歡吃“桌餃”的人設。
P的還是挺像回事的
“陳澤”的澄清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繼牛排P圖之后,網友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絲毫沒有下降,各種二次創(chuàng)作層出不窮。而由于“陳澤桌餃”的熱度逐漸走高,“陳澤”本人也在流量的誘惑下,逐漸接受了自己與“桌餃”撇不開關系了的現(xiàn)實,開始熟練地玩起各種“桌餃”梗。
已閱
在這股玩梗浪潮中,甚至“陳澤”所在的直播平臺快手也親自下場,為其專門制作了“桌餃禮物”。
“陳澤”還建議將禮物上的筷子修改為刀叉
就這樣,與“桌餃”并沒有什么實質聯(lián)系的“陳澤”在節(jié)奏不斷地帶動下,成了網絡上的“桌餃代言人”。如今,當搜索“桌餃起源”時,前列的答案往往都是有關“陳澤”的二次創(chuàng)作?!白里湣苯浻伞瓣悵伞敝?,跳脫出了其最初的“東北文化”形態(tài),完全成了一種網絡樂子。
“黑白”是“陳澤”的直播伙伴
然而,“陳澤”無心的推動看似改變了“桌餃”的內涵,使其暫時脫離了最早的“東北習俗”框架。但卻也只是讓“桌餃”在一定程度上娛樂化、樂子化,并沒有掩蓋掉“桌餃”的本質,也并沒有直接影響到“桌餃”在這之后的發(fā)展。
回顧整個“桌餃”事件的初期發(fā)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桌餃”是依托于“東北習俗”而誕生的。而之后的質疑與進一步解釋,其實也附帶著濃厚的地域性。
這類地域性濃厚的視頻在近年并不少見,它們大多都像“桌餃”一樣,以介紹“地方文化”為主,通過地域間的差異,借助信息的不對等,來進行科普與交流。
在這些視頻中,“南北差異”是最為常見的主題,而飲食文化更是成了視頻內容最好的載體。由于大多數(shù)人成長環(huán)境的相對固定,其對事物的認知也往往會先入為主。于是當接觸到其他地域中與認知相悖的內容時,人們大多會對此表達震驚。
所以,在不少地域性視頻中,往往會使用“帶南方朋友XXX”“帶北方朋友XXX”一類的劇本,以朋友的認知刷新來體現(xiàn)地方特色。例如,“北方朋友”經常會帶“南方朋友”逛東北早市、吃價廉量大的館子,累了還會大方地請“南方朋友”來一場洗浴。而視頻里的“南方朋友”,自然是被領一路震驚一路,開闊了眼界。
圍繞“東北菜量大”的視頻有不少
不過,這類視頻雖然有些許夸張成分,參演的人物也多少有些偏向“刻板印象”,但確實帶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對于文化交流的作用也客觀存在。視頻中“長見識”的角色,更是為視頻增加了不少節(jié)目效果。
但“桌餃”與這類視頻有著明顯的不同。
“桌餃”是被強行塑造而成的“東北習俗”,是完全為了流量而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在它的“破綻百出”下,地域性這個敏感的詞語就開始展現(xiàn)它的威力了。
前文也有提到,在部分的“桌餃”視頻中,出現(xiàn)了不少攻擊“南方人”不懂“東北習俗”的發(fā)言。而在各種評論區(qū),批判“東北人”粗鄙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
而隨著“桌餃”事件的逐漸發(fā)酵,這種“地域黑”得到了進一步加深。幾乎每一個有關“桌餃”的作品下,都存在不少尖銳的、針對地域的攻擊性發(fā)言。
有關“桌餃”的討論,逐漸演化為以地域性結尾
事實上,“地域黑”的歷史可比這些地域性視頻要久遠得多?!暗赜蚝凇爆F(xiàn)象也從來都沒有消失過,它們一直都滲透在互聯(lián)網的方方面面?!白里湣笔录?,只是為其提供了一次爆發(fā)的契機。而這次“地域黑”節(jié)奏最為集中的地點,則是在貼吧平臺最近誕生的“桌餃吧”中。
“桌餃吧”在“桌餃”風波中早早建立,將“陳澤”的“桌餃”圖片作為貼吧頭像,標簽則是“目錄:美食介紹”??瓷先ト诵鬅o害,但實際上,“桌餃吧”的內容卻遠比看上去的要“混沌”。
“美食介紹”
在“桌餃吧”中,我們甚至見不到對“桌餃習俗”本身的討論。吧友們根本不在乎“桌餃習俗”是否存在,而將心思完全放在了“地域黑”上。
“桌餃吧”建立早期,吧內的帖子內容相對單一,基本都為對“東北人”的“地域黑”發(fā)言。而這類“地域黑”自然也就引來了“東北人”的反擊。
自此,“地域黑”的經典形態(tài)“南征北戰(zhàn)”再次確立,以“南方人與北方人”為兩大主要陣營的“地域黑”格局形成。
但這種經典的“地域黑”格局并沒有持續(xù)太久。在“南征北戰(zhàn)”后,“桌餃吧”開始向全方位的“地域黑”轉型,幾乎所有的省市都能在吧內得到嘲諷。
甚至有專門詢問該怎么黑的
這樣純粹的“地域黑”風波,其實并不是首次出現(xiàn)。同樣是在貼吧,多年前就出現(xiàn)過此類“南征北戰(zhàn)”現(xiàn)象,而之前的主戰(zhàn)場,則是在“中華城市吧”。不過,由于近年網絡環(huán)境的整治,“中華城市吧”如今已完成了轉型,雖然仍有少量“地域黑”內容存在,但與“桌餃吧”的直球歧視相比,還是要顯得委婉許多。
“中華城市吧”的攻擊性早就不復當年了,當然這肯定是好事
不過,雖然如今的“桌餃吧”像是“中華城市吧”的卷土重來,但它也有著“與時俱進”的新特點。由于貼吧在去年實裝了IP顯示功能,我們可以借此了解到“地域黑”發(fā)布者的位置所在。他們之中不乏以反串方式進行偽裝的“假本地人”,也有著依仗IP更加肆無忌憚的“人上人”?!白里湴伞币讶怀闪诵乱粚玫摹熬W絡垃圾堆”——不過吧友們倒也并不在乎,甚至可以說樂在其中。
IP顯示成了“地域黑”的利器
“地域黑”是好事嗎?顯然不是。但它卻能一直在互聯(lián)網上乃至現(xiàn)實中活躍,并能通過某些事件集中爆發(fā)。一句“存在即合理”就解釋了,不免有些敷衍。界定“地域文化”“地域笑話”“地域黑”向來不是件有固定尺度的事情,人們各自的認知不同,評判標準也會不同。
舉個例子,“活珠子”算不上常見,但確實是受部分南京人青睞的食物。所謂“活珠子”,雖然外形與普通雞蛋類似,但內部卻并不是蛋白蛋黃,而是還未完全成型的雞胚胎。以煮、煎、炸等形式加工后,便是一道可口的美食。
然而,由于“活珠子”打開后的外形有些驚悚,初見的人可能會產生強烈的不適。那么在介紹“活珠子”時,人們的觀點就會不免走向分歧。
挑了張“溫和”一些的圖
一部分人會對此表示理解,認為接觸到了新事物;一部分人則會由于其“勸退”的外表,對吃“活珠子”感到無法理解;還有一部分人會對“活珠子”本身發(fā)起批判,并開始質疑吃“活珠子”的人。
這些反應并沒有正常與否之分,只有標準的不同與做法的差異,“求同存異”與“入鄉(xiāng)隨俗”,從來都是做起來遠比說出口要難。
所以更常見的是,某些人眼中的“地域文化”,在另一部分人看來,就已經達到了“地域黑”的程度。而這些地域性的行為,不管是平和還是嚴重,都客觀上存在著其文化屬性,就像一切事件都是歷史的組成部分一樣。
本身難以界定,本身與文化相關,再加上些許的樂子成分,“地域黑”的經久不衰,或許就與此相關,并且肉眼可見地會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絕對理性與客觀的人可能并不存在,我很難說自己討厭“地域黑”的話題,也確實曾在許多“地域笑話”中找到了樂子,就像我曾經在夜晚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無視紅綠燈橫穿過馬路一樣。
京ICP備14006952號-1 京B2-20201630 京網文(2019)3652-335號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6753號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未成年人舉報: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