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點
2020-07-18
作為一名時常在各種打折活動中,令“G胖血虧”的憨憨玩家,我在上班摸魚買游戲后,收到一封來自Steam的確認郵件,只能說是家常便飯。然而,V社卻在我冷不丁的情況下,突然給我發(fā)了一封郵件。我尋思著,最近也沒買什么游戲,DOTA2的小本子也沒沖到1000級,總不會是中了獎吧。
別說,還真像是中了獎:我獲得了能玩《Artifact Beta 2.0》(以下簡稱“A牌2.0”)的資格。雖然在一個月前,當V社,放出報名測試A牌2.0的郵件時,我只是懷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填了一下自己的信息。但沒想到自己會真能玩上,一是因為那封報名郵件,只要是買了《Artifact》的玩家,都會收到。二是A牌2.0其實早就開始了——只是限定在國外玩家罷了。
打開游戲后給我的第一感覺,也確實是V社還沒準備好,讓國內(nèi)玩家,與這款游戲見面。首先是游戲中自帶的聊天室,除了英文,你很難再看見其他語言——但是沒有關(guān)系,相對來說,打牌就是一個比較“自閉”的游戲玩法。我也不需要像《游戲王》,或者《影之詩》里的某些角色一樣,非得讓別人輸了牌還“笑”。最多,也就是在打牌的過程中,發(fā)幾局問候以示友好——“你好”、“哇哦”、“抱歉”。
但卡牌描述上全是英文,可差點就把我給“關(guān)”了。打牌游戲,如果連自己,手上牌的效果到搞不明白,那還怎么玩?畢竟,咱也不是《游戲王》主角那樣的設(shè)定,打張牌出來別人也不看效果,光聽你在這“口胡”。關(guān)鍵是還口胡不了——遇到懂英文,懂效果的玩家,還有被反“口胡”的風險。
不過,就著3000多個小時的DOTA2游戲經(jīng)驗,再配上“秘籍”百度翻譯,卡牌描述還是能看懂個七七八八。比如說“龍騎士”的英雄技能“變龍”,結(jié)合DOTA2里的表現(xiàn),也就能推測出卡牌上的“give them +3 Decay for three rounds”,就是三點腐蝕傷害。再者,反正游戲目前也只是測試階段,既然,咱這丟人的英語水平,怕被別人欺負,那咱就老老實實,去打打人機好了。
隨后,就是Steam服務(wù)器的日常操作:無限制的斷線重連。為了解決打一張牌,彈出去一次的窘?jīng)r,我只能又抱著中獎的心態(tài),用加速器,加速原版A牌看看。結(jié)果還真又中了,之后游戲就再也沒掉線過了。
那天我應(yīng)該去買張雙色球,說不定就中了500萬。
回到A牌2.0游戲本身,這款游戲給我的感覺,和原版A牌并沒有什么不同——或許,本就不該有什么不太相同的地方,因為這游戲的機制根本就沒變。但也不是說,相比于原版A牌,A牌2.0真就在游戲性上完全沒有變化。之前,V社曾經(jīng)放出過一段,A牌2.0的演示視頻。目前能在游戲中體驗到的,其實視頻中都有放出。比如說,用類似DOTA2英雄選擇時的Ban/Pick,來代替之前流程頗長的輪抽模式;又調(diào)整了原版的“法力水晶”機制,將三條兵線,各自能使用的法力水晶,統(tǒng)合成共用的“總法力水晶”;以及,現(xiàn)在是三路兵線,同時進行操作和結(jié)算,大大降低了一局游戲的時長——現(xiàn)在差不多15-20分鐘打一局。
操作繁瑣,游戲單局時間過長。這些都是原版A牌暴死的原因之一。說到A牌的暴死,也確實算是一個“傳奇”故事了。從最初的“十萬在線玩家”,到一個月后的玩家數(shù)暴跌,再到最后的“刀牌一百單八將”、“人人都是前百強”。A牌暴死的速度,甚至讓一些滾服氪金手游都“望塵莫及”。關(guān)鍵是V社還不作為,就當無事發(fā)生一般——要不是今年剛出的VR游戲,《半衰期:愛莉克斯》足夠驚艷,真就懷疑V社是不是一整年都在夏威夷度假。
所以,這次的A牌2.0,大部分更新,都放在了“刪繁就簡”上。其中還包括了,卡牌費用的調(diào)整;以及英雄,小兵身材的全面縮水。目的都是為了加快游戲節(jié)奏。但實際玩下來,感覺趣味性還是有些不足,“硬核”雖然說是A牌的賣點之一,但也確實成為了,很多玩家想要入手的攔路虎。不過全卡牌免費,或許比以前的TCG模式更能吸引玩家,沒錯,是玩家,不是商人。
當然,對我這種忠實DOTA2玩家來說,A牌最吸引我的地方,還是各種DOTA2英雄的卡牌效果。相比于原版A牌,A牌2.0新增了不少英雄。數(shù)量差不多翻了一番??碅牌還原英雄技能,的確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這是卡牌設(shè)計里最嚴謹,同時也是最需要想法,最好玩的部分。像上面提到的龍騎士的“變龍”,就確實有結(jié)合DOTA2中,龍騎士變龍有推塔加成的特性。當然,有些技能沒有根據(jù)游戲更新進行翻新,就有些讓人失望。在DOTA2里,卓爾游俠都沒“精準光環(huán)”這個技能了,咋A牌2.0里還用著這個技能呢?
既然聊到了A牌2.0新增加的游戲,那么,就不得不提到,這些新英雄魔性的立繪。這當然算是V社的一貫作風了,之前DOTA2剛出的時候,很多英雄技能的圖標,就直接用的簡筆畫。說這些簡筆畫有趣吧,又偏偏是小朋友都能畫出來的那種;說V社敷衍不用心吧,這短短幾筆卻又能把一個英雄的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
再一次,拉上面說過的龍騎士“鞭尸”。那標志性的頭盔,確實能讓人猜到,這卡花的應(yīng)該是個力量英雄。而技能牌上,來回擺動的綠色粗壯物體,加上被眩暈的小人,確實有點“龍騎士”二技能——“神龍擺尾”那味兒。
如果說龍騎士還是抽象了點,那敵法師的立繪,應(yīng)該算是在眾多簡筆畫中,完成度較高的了。無論是“莫西干發(fā)型”,還是手上的圓弧狀“蛋刀”。都能讓熟悉DOTA2的老玩家一眼認出來。畢竟國內(nèi)DOTA玩家,對敵法師這個英雄有著太多的情感。
聊了這么多,我還是不太看好A牌的這次更新。首先是題材方面,DOTA題材雖然自帶龐大的玩家基礎(chǔ),但也無疑固定了玩家群體。能不能“破圈”尚未可知,但DOTA2,本身就已經(jīng)是“dead game”了,很難再突然爆火。
其次,A牌2.0,依舊令我打了兩把后,就想著換游戲走人。說實在的A牌2.0現(xiàn)在表現(xiàn)出來的趣味性,很難留住玩家。在新鮮勁過后,很有可能再次暴死。即便已經(jīng)新出了類似,“戰(zhàn)役模式”的劇情模式,但打起來累這點,依舊沒什么改善。
或許V社,真的不太適合做卡牌游戲。
京ICP備14006952號-1 京B2-20201630 京網(wǎng)文(2019)3652-335號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1202006753號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未成年人舉報: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